歷經十幾年發展,智慧城市建設轟轟烈烈,檢驗單個項目成功與否的標準,也顯得愈加重要。
8月31日,在濟南舉行的2019中國500強企業高峰論壇——大數據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平行論壇上,全球首個智慧城市運營領域國際標準——《智慧城市運營框架》(Smart City Operations Map-SCOM)正式啟動。
上述框架的啟動有這樣一個背景:自住建部2012年底啟動首批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項目以來,我國智慧城市試點數量持續增加,自2013年1月,住建部公布首批90個智慧城市試點以來,至今我國已公布了三批試點城市,數量達290個。
作為SCOM項目牽頭人和主要貢獻方,浪潮集團一位人士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歷經十幾年發展,智慧城市正從以建設為主轉向長效運營。
在一位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的企業人士看來,目前,全球智慧城市的建設如火如荼,但大多數的智慧城市項目仍處于起步階段,地方政府缺少對智慧城市具體建設運營的過程參照,建設和運營單位缺少規范的商務過程和最佳實踐參考,亟需一套商業運營和管理流程規范指導智慧城市建設和運營。
事實上,對于智慧城市的理念,業內早已有一個共識:將城市看作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實現智能化管理。根據市場調研機構IDC預測,2023年全球智慧城市技術相關投資將達到1894.6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389.2億美元。
不過,對于這樣一個規模龐大的行業,在運營上的標準卻遲遲沒有出臺。
上述浪潮集團人士透露,國際標準組織關注智慧城市標準體系框架和底層技術層面,未涉及商業業務過程,中國智慧城市標準體系覆蓋智慧城市規劃、建設、評價,也未涉及智慧城市運營過程。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此次啟動的《智慧城市運營框架》國際標準主要包括:定義體系化的智慧城市運營全景視圖和智慧城市運營項目全生命周期過程;提出服務運營過程模型,面向公眾、企業、政府等相關方,明確主要端到端商業處理過程;描述智慧城市業務相關的全生態合作伙伴和供應鏈管理,初步打通全生態價值鏈的商務過程。
在該標準的牽頭方浪潮集團看來,該標準將有助于政府和智慧城市運營方規范運營管理體系和商務過程,整合數字化城市資源,建立智慧城市合作生態體系,致力于向公眾、企業和政府提供有質量保障的產品和服務。